English

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

1998-05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赵 鹏 我有话说

宁澈是团中央的一名干部。当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静乐项目招募第二批志愿者时,他报了名。1997年11月,宁澈与其他15名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山西省静乐县,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。

宁澈被分配到康家会中学教初中英语和政治。在这儿,最让他心痛的是学生辍学。当地老乡因贫困往往供不起孩子念书,孩子们只得眼泪汪汪地离开学校。学生辍学了,宁澈就去家访,跟孩子谈,跟家长谈,把学生“抢”回来。

有一个叫周秀宏的学生,开学了,没来报到。那天宁澈恰好身体不舒服,于是他写了一封信,要这个孩子来校读书,并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。过了十几天,周秀宏来信了。原来,他爸爸所在的县水泥厂破产了,家里所有的钱都让他和妹妹上学用完了。收到宁老师的来信,秀宏的奶奶、爸爸、妈妈和妹妹都哭了。秀宏在给宁澈的信中说:“宁老师,请原谅我,你的来信使我增强了学习的信心,看到了生活的美好,我一定会克服困难,好好学习……”看了秀宏的信,宁澈禁不住流泪了,他知道,山里的老乡不是不愿让孩子念书,而是他们实在太穷了。从此,宁澈心里压上了一副沉沉的担子,他决心为这儿的老乡脱贫尽一点力。

宁澈对静乐的农作物进行了调研,发现马铃薯是静乐人主要的食物和经济作物,而这里种的马铃薯个小形丑、上市晚、产量低,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。经向专家请教,他决定帮助乡亲们引进个大、形美、上市早、产量高、极有推广价值的“脱毒马铃薯”。在团中央青农部的支持下,宁澈争取来数万元的项目推广资金,首先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,然后买好种子,用赊给农民种植的办法,在康家会等乡镇试种了500亩。

在北京天词源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李艳红到静乐后,在新村故宫希望学校教起了英语。当初,知道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,她毅然舍弃了每月近4000元的丰厚收入,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。小巧玲珑的李艳红经过静乐冬天的严寒和初春风沙的磨炼,渐渐适应了这里的一切。刚到新村的时候,她就对班上的同学一一进行了家访,了解并掌握了每个同学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点。对家里困难的学生,她从自己的积蓄里取出钱来资助他们。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,开办了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英语兴趣班和一个五年级的英语启蒙班。一到下午放学,一大群学生就簇拥着她,唱英语歌,练口语会话。现在,在李艳红的带动下,全校师生掀起了学英语的热潮。

与李艳红不同,孙燕年龄虽小却很有主意。她来自江苏常熟康博集团公司,在家里是个乖乖女。当她提出要到静乐做志愿者的时候,家里人除爸爸外都反对。但是,她还是离开了那舒适温暖的家。小孙燕心灵手巧,有着一手绝好的缝纫手艺。她家访时看到这儿的妇女大部分时间闲着没事,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创办了周末缝纫裁剪培训班。方圆几里的妇女一到周末就孙老师长孙老师短的围着她。在她的精心教授下,目前已有30多名学员学成并结业。

孙燕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,在学生中有着极好的人缘。学校人多,用水量大,却只有一口井,孙燕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春节回家过年时,她四处联系,争取到了资助款2000多元。她用其中的1100元为学校打了眼井,剩下的则作为奖学金发给了学生。为了振兴学校,增强学生的凝聚力,她又向有关单位争取了1000多套优质校服。

孙燕说她对这里充满希望。希望什么呢?她希望这里的孩子长大以后,能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。

孙燕的希望也是在静乐辛勤工作的16名青年志愿者的希望。这份希望,这份耕耘,将在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中传递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